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,为啥印度好多地方的人对吃肉提不起劲儿,甚至觉得杀牛是天大的事儿,可一到了泰国、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,满大街都是烤肉摊子,夜市里烤猪排、炸鸡腿香得人流口水?是宗教原因?是气候问题?还是老祖宗留下的习惯?
先抛个问题:要是你家一年里有大半年热得跟蒸笼似的,地里庄稼全靠老天爷赏饭吃,你是愿意费劲巴拉地养牲口,还是直接摘个椰子、挖个芋头凑合一顿?
没错,印度大部分地方干旱少雨,养牛不如让牛干活实在,而东南亚水多林子密,猪啊鸡啊随便放养都能长得膘肥体壮。但这只是最表面的原因,真正的关键还得从几千年前的老习惯说起……
印度和东南亚的饮食差异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宗教规矩的约束,比如印度教推崇吃素、佛教讲究不杀生。但你要真觉得这就是全部答案,那可就漏掉了更重要的部分。实际上,早在这俩地方形成固定饮食习惯之前,地理环境就已经给他们的餐桌画好了框框。
印度除了恒河平原还算风调雨顺,其他地方动不动就闹旱灾。古代农民一合计,养牛成本太高:光喝水吃草就是笔大开销,旱季一来,人都快渴死了,哪还顾得上牲口?
所以牛慢慢就成了"生产工具",犁地拉车比吃肉划算多了。时间一长,牛在文化里就被供上了神坛,连带着其他肉食也跟着成了稀罕物。
反观东南亚,那完全是另一码事儿,一年到头雨水充沛,林子里野果子、块茎植物遍地都是,猪啊鸡啊放出去自己就能找食儿吃。泰国北部的山民到现在还保留着"森林养猪"的老法子,猪自个儿在野地里拱土刨食,人偶尔撒把谷子就成。
这种环境下,吃肉根本不是负担,反而是补充体力的好法子。考古学家在越南挖出来的三千年前的遗址里,就发现了成堆的鱼骨头和兽骨,可见吃肉这习惯早就刻在基因里了。
再说说历史这本账,印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了批雅利安人,这帮游牧民族本来是以吃肉为主的,可到了印度后发现这地方压根不适合大规模放牧,干脆玩起了"精神胜利法",把吃素和修行绑一块儿,用鄙视吃肉来显摆身份。
这套理论后来被印度教吸收,成了社会共识。而东南亚呢?中国南方的百越人、做买卖的阿拉伯人、后来的欧洲殖民者,谁来都没能改变当地人"靠山吃山"的脾气。
最有意思的是佛教传到东南亚后的变化,原本的忌肉戒律硬是被本土化了,缅甸和尚化缘,人家给肉就吃肉;泰国寺庙的壁画上还能看见神仙啃鸡腿呢。
农业技术也是个关键因素,印度古代主要种小麦水稻,产量高但特别耗地力,必须用牛粪堆肥,牛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。
东南亚人早就琢磨出了"混搭种植"的巧法子,菲律宾人在水稻田里养鱼,鱼吃害虫还能肥田;印尼人搞梯田种芋头,旁边圈块地就能养猪。这种生态循环模式让肉食成了种地的副产品,不吃白不吃。
饮食文化从来不是谁一拍脑门定的规矩,而是人和环境较劲又妥协的结果,有的印度人也像吃肉,但碍于收入问题是真吃不起。
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长宏网-好的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头条网-正规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